刚性兑付,是指资产管理产品发行人或管理人,无论资产管理产品底层资产是否发生违约,都按照约定向投资者偿还本金和收益的行为。
刚性兑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 资产管理产品发行人或管理人违反真实公允确定净值原则,对产品进行保本保收益;
- 采取滚动发行等方式,使得资产管理产品的本金、收益、风险在不同投资者之间发生转移,实现产品保本保收益;
- 资产管理产品不能如期兑付或者兑付困难时,发行或者管理该产品的金融机构自行筹集资金偿付或者委托其他机构代为偿付。
刚性兑付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在利率管制时期,金融机构通过资产管理业务对扭曲的资金价格竞争进行矫正,刚性兑付成为金融机构吸引投资者、扩大融资规模的重要手段。
刚性兑付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可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增强投资者对资产管理产品的信心,促进资产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刚性兑付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它会扭曲市场竞争机制,导致资产管理产品盲目追求高收益、高风险,增加金融风险。
为此,我国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逐步打破刚性兑付。2018年发布的《资管新规》明确规定,资产管理产品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
打破刚性兑付的政策实施以来,资产管理行业发生了较大变化。资产管理产品的收益率有所下降,但风险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刚性兑付的影响
刚性兑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对投资者的影响:刚性兑付可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但也可能导致投资者过度追求高收益、高风险,增加投资风险。
- 对资产管理行业的影响:刚性兑付可以促进资产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但也可能导致资产管理产品同质化竞争,降低行业创新活力。
- 对金融系统的影响:刚性兑付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积累,增加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总体而言,刚性兑付是一把双刃剑。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打破刚性兑付是金融市场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