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是什么

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是一种金融操作过程,它涉及将大量的次级抵押贷款打包成证券,并在资本市场上出售给投资者。这个过程让原本流动性较低的次级抵押贷款资产转化为了可交易的证券,从而为贷款发放机构提供了资金回笼和风险分散的渠道。下面是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是什么
  1. 次级抵押贷款:这些贷款发放给信用评级较低、信用记录较差或者收入证明不足的借款人,因此违约风险相对较高。
  2. 资产池的创建:金融机构将许多这样的次级抵押贷款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资产池,这个资产池包含了众多借款人的还款现金流。
  3. 真实销售:资产池从原始贷款发放机构转移到一个特殊目的实体(SPE)或特殊投资载体(SPV),实现风险隔离,即这些贷款的违约风险不再直接关联到原始机构。
  4. 破产隔离:特殊目的实体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其资产与原始贷款方的资产相隔离,即使原始贷款方破产,SPE中的资产也不受牵连。
  5. 信用增级:为了吸引投资者,这些证券会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信用增级,如通过第三方保险公司提供担保、设立优先劣后分级结构等,使得不同层级的证券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收益特征。
  6. 发行证券:经过信用评级机构评级后,SPE将这个资产池转换成不同级别的债券(通常称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在公开市场上发行,卖给养老金基金、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各类投资者。
  7. 现金流分配:借款人的月供会被汇集起来,按照证券的结构化顺序分配给各个层级的债券持有人。

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大量基于高风险次级贷款的证券化产品违约,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动荡。这一事件暴露了证券化过程中风险管理、信用评级和监管的诸多漏洞。

原创来源:91转随记 » 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是什么